随着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不断发生,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更加关注食品安全:洋鸡蛋不如土鸡蛋好吃;吃饲料长大的畜禽肉不再像过去吃粮食长大的畜禽肉香;好好的猪肉切开放置一段时间,表面会泛出一层绿色……随着这种关注,饲料添加剂这个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的名词,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
那么,畜禽养殖为什么要使用饲料添加剂,不加不行吗?
动物的生长发育和人一样,需要能量、蛋白质、氨基酸、矿物质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,当普通饲料不能满足动物生长需求时,将某些少量或微量物质以添加剂的形式加入到饲料中,达到提高饲料利用效率,增加适口性,促进动物正常发育,加速生长,防治动物疾病,便于饲料的贮藏和保存,改善饲料加工性能等效果。
可以说,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应用,是饲料配合水平的标志,没有饲料添加剂,就难以配制出满足动物需求、营养平衡的饲料。
饲料添加剂可以分为营养性添加剂和非营养性添加剂。营养性添加剂包括矿物质、维生素、氨基酸,主要用于满足畜禽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成分。例如,铜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;硒和维生素E有提高繁殖率作用。非营养性添加剂则包括酶制剂、中草药添加剂、酸化剂等。酸化剂可以杀菌消炎平衡畜禽体内的菌群增加饲料口感;中草药添加剂,不但有保健作用,还可以改善畜禽产品的风味、口感,被业内称为绿色添加剂。
饲料添加剂的种类繁多,随着动物营养学的发展,经常有新的饲料添加剂品种问世,一些饲料添加剂则会被淘汰或禁用,因而饲料添加剂的品种经常处于新旧更替之中。目前,我国农业部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有氨基酸、维生素、矿物质微量元素、酶制剂、饲用微生物等13类191种;禁止使用的饲料添加剂有6大类55种。
饲料添加剂在配合饲料中用量虽小,但作用却很大,它决定着配合饲料的质量。饲料添加剂的广泛应用,可以缩短饲养周期,降低饲养成本,充分发挥动物的生产能力,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大多因非法使用或过量使用饲料添加剂所致
从遗传学的角度分析,蛋壳颜色、鸡蛋大小是由鸡的品种决定的,与营养成分没有太大关系。但由于不同品种的鸡蛋对合成鸡蛋白的要求不同,土鸡一年只能产130只左右鸡蛋,吃过饲料添加剂的洋鸡却可以产近300只鸡蛋,量多了,口感就差了。猪肉也是同样的道理,按照猪先长骨骼、肌肉,然后沉积脂肪的生长顺序,如果按照一些饲料厂家宣传的 “三月三”“四月肥”出栏,口味就不及喂养时间长、脂肪含量达到一定比例的猪肉。
当然,也正是由于饲料添加剂的独特作用,决定了添加量必须符合一定比例,有严格的量的限制,否则饲料添加剂的残留会污染环境或通过肉、蛋、奶等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一定影响。例如重金属铜、锌过量,会导致土壤中微量元素平衡失调;硒过量,会引起畜禽中毒。猪肉呈现绿色也是猪在生长期食用了高铜饲料后,造成体内重金属铜残留,接触空气后变为氧化铜的缘故。同时,如果在饲料中过多地添加重金属元素,农家肥也就不能称之为绿色有机肥料了。
饲料添加剂中,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的还有抗生素,尽管抗生素可以促进动物生长和预防病菌感染,但长期大量使用会引发抗药性问题及动物体内残留问题,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对饲用抗生素做出严格规定,我国农业部目前允许在饲料中使用的抗生素药物添加剂有24种,并根据不同畜种,严格规定了使用不同抗生素的休药期。只有过了休药期,食用过含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畜禽产品才能上市。
加强市场监管,开发绿色、高效的饲料添加剂,是解决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
饲料占到养殖成本的60%—80%,饲料添加剂价格更是不便宜,可为什么非法、过量使用饲料添加剂还屡禁难止呢?因为饲料添加剂除满足动物营养需求外,还可以提高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、节约粮食、预防疾病、增加品相。
那么,又该如何加强对饲料添加剂的监管呢?
养殖户要为畜禽建立养殖档案,所使用饲料必须是有正式生产许可证企业所生产的有批号的饲料,同时,各地农牧执法部门加大了对饲料的检查力度,力争从源头上加强动物性食品的质量安全。
但我们面对的现实是,养殖业是低利润、高风险产业,市场波动大,养殖户为自身利益,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。所以,要解决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,除了尽快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外,还要加快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,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,为养殖户提供科学养殖知识,提高标准化养殖技能;建立质量追溯制度,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,出了问题,有据可查,以保证畜禽产品每个环节的监测更有针对性。另一方面,科研工作者也要站在历史和政治的高度,开发绿色、高效的饲料添加剂和推广科学养殖模式,在安全的前提下,保证畜禽产品量的供给。